本报讯(邓小红 记者 王和斌) 近年来,马尔康市农牧民夜校紧抓“需求导向、分类施教、注重实效”工作要求,通过打造理论型、网络型、实践性夜校,提升农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,服务新农村建设。
理论型夜校按需精准化培训。针对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低的现状,把课程定位在文化素质提升,常态化开展道德法治、基层治理、文明新风、感恩教育等学习培训,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农业发展、产业调整、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等内容。设计制作教学评估表,从讲课思路、课程启发等10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,掌握授课实际效果、了解群众学习需求,通过群众“点菜”、乡镇“下单”、部门“下厨”的模式,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。
网络型夜校载体多样化教学。开辟“网络教学课堂”,立足农户产业发展意愿,按需收集教学资源定制“菜单”,利用组工网、党员教育点播系统、互联网以及“两微一端”等媒体服务平台进行分类推送,由群众自主选择培训内容,形成线上与线下交流互动,有力解决集中学习难、学习内容单一化问题。制作教学视频,将平面知识立体化,方便农牧民群众理解。建立夜校微信群,对行动不便、外出务工、农忙时节不能参加夜校学习的农牧民进行“网上送学”,将培训不拘形式的融入到日常工作中。
实践型夜校学用最大化结合。把农村发展前景好、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基地培育成蔬菜、青脆李、中药材、牛羊、中蜂等种养殖农牧民夜校学用示范点,进行现场技术培训,零距离帮助农户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。邀请省内专业技术学校,开展藏织藏绣、烹饪、电工、摩托车维修、厨师等技能培训,手把手教学。组团 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、致富能人,采取“1+1”“1+N”帮带模式,解决群众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,助推乡村经济发展、带动贫困农牧民共奔致富路。